【 問題框架下的孩子 】
在實務現場,常常有許多孩子來到面前的議題是:「我媽媽整天都在碎念,要我做這個做那個,但那些根本就不是我所想要的,我討厭生活受到這麼大的控制」、「為什麼要唸書啊,念這些東西根本就沒有用」、「別人都可以隨心所欲的玩樂,可是我都不行」這都是在求學階段的孩子,很容易會遇到的狀況。有些人是有想去的地方,卻遭家人得阻礙;有些人迷茫於現在的生活;也有些人會不自覺的陷入與同儕比較。這些狀況,都很容易讓孩子們在生涯探索中卡住,而無法向前。
【 改變框架思考 – NLP 換框法 】
框架(frame)是「我們看待一個事件」的邊界與範圍,會「導引我們注意的方向」,並且影響事件之於我們的意義。簡單來說事情的發生本身是中立的,而人常會受過去的生命經驗影響,而有自己獨特的框架,再用這個框架去解釋或回應眼前的現象。
試想一個情境,如果今天有一個孩子,在課堂中認為老師說的不對,當場吵起來,最後還直接一走了之離開教室。若是一個信奉儒家禮教觀念的人,會認為這個孩子不尊重師長,大逆不道;但若是一個信奉老莊思想的人,反而會覺得這個孩子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非常勇敢!儒家的道德禮教,老莊的個人主義,就像我們心中的框架,我們通常會自動化用這些框架去賦於現象「意義」。
因此在 NLP 神經語言學中,有個很經典的技巧叫做換框(Reframing),有些事情看似很負面,令我們很困擾,但當我們更換一個框架,重新定義事情的情境或意義,便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在這裡介紹兩種換框的方式,一種是情境換框法,另一種是意義換框法。
【 情境換框法 】
情境換框,指的是根據發生的情境不同,某種事件或行為會有不同的意義和結果。在陪伴孩子時,可以帶領他們去思考:「目前遇到的狀況,在什麼情境下會變的有用?」舉個例子,當一個孩子覺得為什麼要唸書,唸書根本沒有用,如果採用情境換框法來陪伴孩子,可能會有以下的對話。
老師:「那對你來說,做什麼才是有用的呢?」
孩子:「直接去外面工作啊,工作可以賺錢,一直待在學校讀那些書很浪費是錢又沒意義。」
老師:「如果你想要賺更多的錢,許多工作都還是會看你的學歷呀,唸書可以幫你拿到學歷,當你有學歷,不就有機會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當孩子覺得唸書沒有用,有可能指的是在學校中沒有用,因為在這過程無法得到成就感,也可能是在生活中覺得無法應用。如果可以把唸書的情境換到「拿到學歷藉此有更好的工作」,唸書這件事情,可能就會對於孩子來說有意義了。藉由把同一件事情,放到不同的情境與時間來看,孩子就有機會改變對於事件的看法。
【 意義換框法 】
意義換框,則是改變我們對特定事件或是情境的觀點,通常會致力於找出事件或情境發生背後的正面意圖,用不同的觀點去看待同一件事情。曾經有個孩子,來到我面前,和我說他覺得媽媽對他充滿了控制,常常都會逼他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然而儘管現在他離開家,都依然好像會被那些東西束縛著,感到很痛苦。在過程中,我先試著去陪他找到這件事情的正向意義:「是什麼讓你儘管現在沒有待在家,依然帶著那些他們對你的控制呢?對你有什麼好處嗎?」
孩子頓了一下,思考了一會兒說:「我好像都沒想過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好處,但仔細想想其實這些東西,好像讓我可以比較自律,可以去達到我的目標……」
孩子開始看到,這些語言有時不只是束縛,同時也是驅使他去完成目標很重要的推力之一。原本對於無法脫離媽媽的控制,孩子的觀點是感到痛苦,而透過意義換框後,他開始覺得這些束縛,似乎也幫忙著他可以維持自律,達成所要的目標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自己一直擁抱著這樣的束縛,似乎不像之前這麼反感以及充滿無力感,這就是意義換框所帶來的效果。
【 換個角度,換個腦袋 】
擅長運用換框法,可以協助孩子增拓看事情的角度。練習換個情境思考,或是找尋事件中不同的意義,將有機會改變對於原本事件的看法與情緒,藉此長出力量,繼續前行。當我們將思想變得更具有彈性與創造性,未來也就充滿更多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