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聽庭韶老師講過很多次哈克很神,但說實話沒有實際上過工作坊,我一直很難理解那是怎樣的感覺,但最近看了兩本哈克的書,身為一個學過NLP的人,我真的可以感覺到,哈克很神.....
怎麼說呢,《做自己,還是做罐頭》這本的各個故事,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一個可以把自己塞進去的位置,感覺到哈克的同理、觀察、同在跟善意,單單是想像,好像就可以鬆動一下自己的內在,也被瞭解一些,配合書中一些簡單又實際的練習,讓自己除了被文字療癒的同時,也慢慢培養一些自己陪伴、安頓自己的方式。而且哈克不是只有說方法,他會很實際地告訴你他怎麼用這樣的姿態活在生活中,所以每個例子都感覺很貼近,也很日常。比如說,並存練習的原始句法是這樣的:
『是的,我有A。』 『是的,我有B。』 『是的,這兩個都是我,而我擁有的比這些多更多。』
之前上課時的練習,可以感覺到並存對自我整合的幫助,但那時並沒有想到要怎麼活用在生活中。而哈克可以很自然的用在工作坊的開頭:
『大家好,我是哈克。在場的很多人,我是第一次見到。我是個會害羞緊張的人,即使已經帶過六百場的工作坊,每次遇到新的眼睛,都還是會緊張。同時,經驗告訴我,如果妳們看著我的眼光越來越溫和,大約十分鐘之後,我就會越來越自在,而我講的內容會越來越精彩。』
單從這句開場白,就完全可以明白他如何將技術帶回到生活中,而且不露痕跡。更重要的,還可以感覺到他對自己生命的真實感-不過度放大、也不過度縮小自己,他就只是他,用這樣的樣貌呈現在每個人面前。如果我是聽眾,我的注意力一定馬上就被抓住了。我覺得這可能就是他的某種魅力?真實而自在的存在。
而如果說《做自己,還是做罐頭》是哈克向妳示範他怎麼將諮商/催眠技術用在自己身上,如何讓自己過得更好,那《爸爸的鬼點子》就像是他在示範怎麼用同樣的方法,讓身旁的人過得更好。面對還沒辦法(可能也不需要?)講道理的小朋友,哈克還是讓我感覺到他生命的真實性,那不只是對自己,對孩子也是。他用凝視、同在、同理來陪伴每個事件的發生,並在需要的時候,騰出一個空間給孩子的情緒。就像『能這樣大哭,真好』章節裡描述的,當小女兒因為他太累沒辦法讓他去遊樂園玩時,表現出很低落的狀態,他的想法不是「這孩子不聽話」「這孩子真是不體貼」之類的,他只是喚她過來,抱著她,跟她說「妳今天沒辦法玩遊樂園,很失望,對不對?要是爸爸小時候看到這個,也會很想玩很想玩,如果不能玩,一定會很難受...」當小女兒在懷裡大哭出來時,他一邊用肢體安撫著,一邊說:「能這樣大哭,很好,很好...」
我很喜歡他為這段寫的一個小結語:
「完整表達了,情感,就沒有不小心遺落在想要卻無法擁有的失落裡。沒有遺落,就可以完整的整個人活在當下了。」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環境,常常可以從書裡的文字中感覺到他女兒的坦率、純真、同時不帶任何的壓迫。
除了真實的陪伴,哈克也常利用語言的技巧,讓孩子們願意聽他要說什麼,且讓孩子為自己做決定。書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我有時候會想,孩子,不是不要太怎樣,像是:不要太認真、不要太鬆散、不要太奸詐、不要太為別人著想。而是,有什麼,加上什麼,會很好。像是,有體貼,可以為自己的需求發聲...」
「想要什麼?」這四個字幾乎貫穿了整本的對話之中,也許是他問自己,也許是他問女兒們,因為這個問句,會促使人去思考、行動,而且最重要的,將責任交還給自己(就不會怨天尤人)。就像為了克服女兒挑食的問題,他邀請女兒當監督,決定要加什麼料到湯中,然後讓女兒用點菜的方式來決定晚餐吃什麼(當然設了一個小小的規矩避免挑食XD);又或著,大女兒第一次在海邊生火時,不確定架設是否OK,他只是回了:「妳想要生一個怎麼樣的火?」「點火之前,如果多準備了什麼,會讓這盆火,更好好的燒,而且可以讓我在海邊暖暖的好一陣子?」這樣的問句,很自然而然的讓大女兒想到可以做什麼,並繞過某些「可是」、「但是」,行動自然就發生了。
渾然天成,好像就是我在看完這兩本書後對哈克的印象,從他的作為、言行中,都可以拆解出以往上課中曾經學過的知識,但那些知識可以如此地不經意,可以如此的真實地以生活樣貌綻放,同時,又讓人感受得到他的溫度、自在,讓人真的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我覺得不管是熟知諮商理論,或是完全不懂的門外漢都可以看得滿開心又滿溫暖的兩本書~~或許就像聲音表達課中學到重要的概念:
「比起技巧,有真實的心情、想法才會讓聲音產生相對應的溫度與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