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歡跟家人一起旅遊,不管是參加旅行團或自助行,都可以使我感受到不同的樂趣。
參團時皆有領隊,有時會有導遊隨行,有時到了異國或異地,才會有當地的導遊陪同。
領隊的任務是負責帶領旅遊團成員到達新環境,同時協調與處理旅途中人事物相關的行政事宜;而導遊的任務則是提供景點導覽,提供新知與拓展見聞的服務。
由於長年推廣NLP,進行NLP教學,今日在廣東中山教學之餘,突然有感,或許一個好的心理輔導人員,有時需要成為領隊,有時需要成為導遊。
現代特色
現在的遊客特色,自主性高,團體旅遊時自由活動是重要的安排。在減少約束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的遊客滿足感及滿意度都可獲得大幅的提升。
心理輔導人員如果是帶領探索心理領域的領隊,除了引導方向,帶領被輔導者探索新環境,藉由許多有效的提問,可以提供受輔導者探索更多的可能。
同時,在重要景點,心理輔導人員也需要轉換角色成為導遊,為受輔導人員,提供在特定的景點處,解說山水風光的特色,講故事,提供人文及環境相關的風土民情等,即指點迷津。
事實上,不管角色是領隊或導遊,都是為了滿足遊客探索未知環境下,滿足體驗後的心理需求。心理輔導人員更是如此,領隊式的引導,導遊式的指導或教導,以不同的方式,面對不同的受輔導人員,靈活彈性,以效果為導向,是我認為一個好的心理輔導人員需要的特質。
效果的核心:改變信念
英文belief的中文翻譯為信念或相信,心理輔導時信念是否改變,跟心理輔導後的效果息息相關。也就是信念改變了,行動動力就不同了。
信念是哲學用語,更直接的說法,就是常用口語「三觀」中的世界觀。
相信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或是不相信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些相信與不相信,也就是許許多多的信念,構成了人的世界觀。
信念的構成按Robert Dilts先生的說法,來自四個面向:本人的親身經驗、觀察他人的經驗、接受教育及信任之人的灌輸,以及自我思考做出的總結等。這些構成一個人的相信與不相信。
5年前,我在深圳有一個初學NLP課程的學員,嘗試著減肥,可是遇到美食,怎樣都面對不了誘惑,更有吃宵夜的習慣,信誓旦旦達成的瘦身計畫,次次鎩羽而歸。直到上課期間有新的體檢報告,發現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仍超標甚多,告知已監測一年,三個月就做一次的檢查,可是數據都是差不多皆如此。也就是即便知道健康的重要,行為仍無法控制,想做而做不到,下課之餘求助於我。
檢視體檢報告,詢問他的認知地圖,我臨時起意採用了一連串特殊的NLP操作,除了運用改變次感元技術,更從他的信念下手。此後,他在行為開始減少醣類食物的攝取,多吃蔬菜,不吃宵夜及開始每日的運動例如慢跑。
一個多月後,當我再到深圳講課見到他時,體重從原本的115公斤,減少27公斤,降到88公斤,他說他還能再瘦一些。現在每年的年節,還會在微信上特地跟我問好。
我知道,在認知的層面上,人如果覺得自身有心理問題或困擾,為了釋放問題帶來的心理壓力,就需要找理由來釋放,接著為理由尋找更多的理由或方法來解決。如果仍無法跳脫問題下的壓力,就會產生知道但做不到的情形。此時,就需要他人的協助了,而NLP的種種工具及方法,提供了方便法門。
人的認知裡,最重要的是信念,不管是宗教,學院派裡不同的心理流派,市場派的身心靈,皆使用不同的方式,引導與教導著他人的信念轉變。當引導或教導他人,使人相信這套對他是有效的、有幫助的,當信念改變,行為開始改變,就達到效果。

改變信念的框架流程
我除了長期跟NLP宗師Robert Dilts先生學習外(我到過他在美的機構6回,每回13-15天不等,以及其他的線上課程),也跟華人NLP名家李中瑩先生長期地學習與切磋,他運用NLP為本的輔導技術爐火純青,在2008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間寫的《社會性集體創傷輔導技巧手冊》,成為當時在當地進行心理輔導者必讀之書與實戰技能。我與他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至今在微信上仍常有聯絡。
他有一框架技術,叫人生小輪迴。他認為人在挫折與失敗中,如果要不斷地超越,需要通過以下幾個階段:面對-接受-學習-放下(向前)。同時面對人生無數的挑戰,每次要超越都需要經歷相同的過程,故命名為人生小輪迴。
在應用時,我使用他的人生小輪迴框架,同時在步驟上採用我自己的方法引導受輔導者。
「願意面對問題」是第一步,這個發現心理地圖的過程有時會面對到抗拒,或是遇到避重就輕,此時需要先跟後帶地建立親和感,上堆下切的提問引導,有必要的賦能或換框,以信念/價值觀的四大金句,引導使受輔導者願意面對為目標。
如果願意面對了,「接受已發生的事實」為第二步。此時,會見到有些受輔導者即便願意面對問題,可是內在常不接受發生的事實,迴避或抗拒是常見的現象。因此我所歸納總結的NLP的八大操作元素綜合運用,此時就可以依照對方的事件,比如人際關係的問題,感知位置(perceptual position)相關的技術,就要優先考慮使用;如果受輔導者跟目標、選擇或創傷有關,在輔導時間允許下,時間線技術就要拿出來用…..等。
假設受輔導者也願意坦然接受事實,如何在過程中「學習到新意義,成為新信念」是第三步。「有意義」對成年人是重要的,如同失敗之所以能為成功之母,是因為總結出失敗的結論,讓失敗有了意義,接著更能從意義出發,找出方法,於是就有機會成為下次成功的基石。因此,提問「從這件事裡讓你學到了什麼」是此時重要的問句之一。
最後一步,願意放下過往,有勇氣地走向未來是引導的目標,次感元相關技術自然要重用。
過程與最終,皆可運用心理量尺測量比較情緒與認知的強度。
醫學院老師常說的是,病人不會按教科書生病,需要因症狀不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同樣的,因為受輔導者情況每人不同,還有許多技術無法當成通則一一完整說明。
事實上,受輔導者改變的核心是,心理輔導者只要有能力促使受輔導者在他的認知層面,相信了自己所發現的未知,或是相信被提供的方向是解方,輔導效果就會產生。
輔導的核心,就是讓受輔導者願意相信並說服自己,最終產生了行為改變的效果。
如何使人的信念改變,進而相信甚至堅信,不管銷售人員,心理輔導人員,商業人士,政客,風水師,算命師……等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只是流程與終極的目的不同,殊途同歸皆影響著對方,改變信念,使對方相信信念改變後的價值。

結論
NLP是一門研究人類主觀經驗結構的學問。研究改變信念相關的方法,也意味著研究影響力的方法 (NLP創始人之一的Richard Bandler認為理解層次的身份與精神/系統等,都只是人的相信與以為,還是信念的一部份,有機會另文介紹),在NLP中還有太多的方法與工具可運用其中。
當改變自己或他人的NLP信念技術越來好用時,配合著使用者原本的知識與技能,皆可發揮如虎添翼的效果。難怪外在經濟環境即便有所變化,時間及金錢的投入不斐,而NLP學習者仍絡繹不絕了。
近期課程
美國NLP大學版本『NLP專業執行師』國際文憑課程~2024年春季班
美國NLP大學版本『NLP專業執行師』國際文憑課程~2024年夏季班
美國NLP大學版本『NLP高階執行師』國際文憑課程~2024年秋季班

賴明正博士現職除為亞洲目標國際培訓中心首席培訓師外,也是美國NLP大學聯盟導師,同時亦為新加坡GEMS Capital公司董事,從事私募基金、企業上市、收購與反收購專案。曾在臺灣的某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擔任總經理及寶樺投資管理(蘇州)公司擔任執行董事,先後有十多年的實戰歷練專注於企業海外上市、組織變革發展、領導力、服務流程管理、組織溝通與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等相關領域的工作。賴明正博士也是臺灣神經語言程式學學會(TBNLP)的創會理事長,近年來賴明正博士整合所學在NLP領域上進行大量研究,也因此傳播與教授NLP相關的證照及應用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