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曦,你坐在馬桶上,不經意地朝下望向那坨「黃金」時,腦中閃過的可能不是待辦事項,而是科學家的最新發現:這堆排泄物裡藏著影響你情緒的密碼。
2023年有篇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發表的論文,研究團隊讓AI當起「糞便占卜師」。
研究團隊使用莫斯科74位健康者與重度憂鬱症患者的檢體盲測,並從三種不同的機器學習演算法證實,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普拉梭菌)量的下降與憂鬱症(抑鬱症)表現密切相關。
普拉梭菌這種產生丁酸(Butyric acid)的好菌就像腸道消防員,當它們銳減時,大腦的抗壓防火牆便會崩解。
隔年(2024)刊登在《Springer Nature》的另一個研究情緒與腸道菌相關係的團隊,將研究樣本數擴大到90人,鎖定30-50種如普拉梭菌等的「情緒特工菌」,利用AI開始建立預測模型。
當AI化身揭露菌相影響力的福爾摩斯,憂鬱症診斷準確率此時飆至99%,這項技術若通過臨床驗證,未來基層診所可能擺著「血壓計、血糖機、菌相分析儀」等新三寶。
究竟腸道憑什麼操控情緒?
世界上約 5% 的成年人正在對抗憂鬱症,同時傳統多集中於神經化學的研究,例如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催產素(Oxytocin)、麩胺酸(Glutamic acid)等神經傳導物質,但過去忽略「腸道菌相」對神經傳導物質可能的影響,現在這條被稱為 「腸道–腦軸」連線關係開始被重視與建構起來。
近年證據顯示,腸道菌相可以影響神經傳導物質以致神經發炎與免疫調節下降等現象,進而影響大腦甚至導致心理問題發生,即腸道菌可透過神經代謝途徑影響情緒調節。
當腸道菌相中的好菌流失,就像樂團少了指揮,神經傳導物質亂了調,憂鬱旋律自然響起。
在科學研究中,AI扮演的角色,正是從腸道菌相的微生物交響曲中聽出失準的音符。
臨床驗證往往是科研過程的最後關卡,由於菌相掃描尚未通過臨床使用許可,研究只能提示風險而非確診憂鬱症,有如預警系統。
同時這項技術如果日後可被臨床使用,確實將打開三大可能:1. 使得兒童與抗拒憂鬱症問卷答題者能輕鬆篩檢。2. 丁酸補充劑可能晉升為憂鬱症輔助療法。3. 隨著跨國數據不斷地累積,將讓菌相預警憂鬱症系統更為精準。
想像未來精神科醫師開立高纖維搭配益生菌的處方簽,就像內科醫師開降血壓藥般自然。
反過來說,或許抗憂鬱最實際的投資藏在日常餐桌上:當「多色蔬果」是菌群的紅毯盛宴,「泡菜」「優格」如同微生物的五星級飯店,「規律作息」則是菌相的節拍器。
這些習慣就像在腸道養了一支維和部隊,當生活投下壓力炸彈時,好菌軍團能迅速撲滅情緒火苗。
下次你的朋友嘆氣地對你說心情差時,你不妨眨眨眼後對他說:「我可以陪你喝心靈雞湯,也可以陪你走一走;同時我也會建議你養好腸道益生菌,並且學好NLP快速調整情緒的能力,相信你之後身心都會變得更健康。」
當你在馬桶上沉思這五分鐘時,也可能是你離影響快樂神經傳導物質最近的時刻哩!
參考文獻: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671666/ 《Unveil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icrobiota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through Machine Learning》(2023 Nov.)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031-87873-2_17 《Using Machine Learning for Depression Detection Based on Gut Microbiome》(2024)

近期課程
如果您對 NLP 及身心健康相關領域有興趣,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期待與您共同開啟這段變革與成長的旅程。
美國NLP大學版本『NLP高階執行師』國際文憑課程~僅此一班

賴明正,醫學及管理雙博士,執業藥師。現職除為亞洲目標國際培訓中心首席培訓師外,也是美國NLP大學聯盟導師,同時亦為新加坡GEMS Capital公司董事,從事私募基金、企業上市、收購與反收購專案。曾在臺灣的某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擔任總經理及寶樺投資管理(蘇州)公司擔任執行董事,先後有十多年的實戰歷練專注於企業海外上市、組織變革發展、領導力、服務流程管理、組織溝通與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等相關領域的工作。賴明正博士也是臺灣神經語言程式學學會(TBNLP)的創會理事長,近年來賴明正博士整合所學在NLP領域上進行大量研究,也因此傳播與教授NLP相關的證照及應用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