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 學術研究解析】 神經語言程式學:基於語料庫的勵志演講批判性分析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A Corpus-Based Critical Analysis of Motivational Speeches

【NLP 學術研究解析】 神經語言程式學:基於語料庫的勵志演講批判性分析

前言

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bins,又叫Tony Robbins) 是一位美國作家、勵志演說家和生活教練,以自助書籍和超大型激勵研討會而聞名於世。

在激勵語言研究中,安東尼·羅賓經常使用的NLP技術與金句,也成為許多演說家的研究顯學。因此看見這篇以安東尼・羅賓所使用的NLP(神經語言程式學)技術,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時,感到很特別且振奮。

閱讀完後,深感本研究的分析相當具有啟發性,值得分享。

為便於閱讀,以下爲學術論文經重新節錄及解析後的內容。

文章來源:Humna Nazim (2021),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A Corpus-Based Critical Analysis of Motivational Speeches.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June 2021 Vol 4, Issue

原文內容摘要

說服是一種符號化過程,在此過程中演講者試圖說服人們改變態度或信念。由於其普遍存在於生活的各個領域,這項主題在歷史不同時期已從心理學和哲學層面被深入研究。激勵性演講作為說服領域中新興的類型,仍有待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本研究採用Bandler和Grinder (1975)提出的神經語言程式學(NLP)方法作為框架,用以分析激勵性演講中的說服策略。該理論提供一系列模式,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公眾演說時進行有效溝通。

本研究以NLP策略為基礎,檢視安東尼·羅賓斯的激勵演講內容。透過AntConc軟體辨識出演講者反覆使用的模式。

研究結果顯示,最常出現的模式包含因果關係、一般化量詞、名詞化、附加問句、聽覺(A)/觸動覺(K)/自我對話(Ad)等謂詞,以及說故事技巧。

演講者試圖透過這些模式建立邏輯訴求與情感共鳴來說服聽眾,特別著重於引導聽眾在抽象層次上的「感受」與「思考」。

研究發現指出,說服性訊息並不局限於任何單一策略(如邏輯訴求、情感訴求或道德訴求),而是始終具有包容性的整合概念。

有效的說服訊息往往是理性論述與敘事手法的結合,呈現出超越二元對立的整合視角。

儘管本研究樣本量有限,但為後續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基礎,未來可擴增更多激勵演講案例與不同演說者,從NLP策略角度比較其演說技巧及對聽眾的影響效果。

[研究解析]

ㄧ、方法論

NLP的激勵或說服是基於間接模式。

與其他勵志/激勵演講影片相比,研究者最終選擇安東尼·羅賓在YouTube上的兩篇百萬觀看的勵志演講影片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者表示所選的影片為觀看次數最多(即這兩部影片的觀看次數為數百萬,而其他演講的觀看次數為數千),當觀看次數越高,表示激勵演講越有效果。

研究者通過影片的內容轉換成文字,經統計及分析,最終確認了安東尼,羅賓使用的NLP語言模式,以及特定詞語的習慣,並發現他之所以會比其他演講者更具有說服力的方法。

本研究初始設定的研究問題如下:

1)什麼是演講者為達說服效果所重複使用的語言模式?(What are the recurrent language patterns used by the speaker for persuasion? )

2) 演講者如何透過NLP模式來運用說服策略?(How are persuasion strategies being employed by the speaker using NLP patterns? )

根據上述提問,本研究基於Bandler 和 Grinder(1975)提出的激勵性演講中的NLP說服技術為衡量工具,即研究人員根據米爾頓說服溝通模式(Milton’s model for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和親和感建立(Rapport Building) 策略等,並使用 AntConc資料庫檢索工具以辨識說話者的重複模式後,進行數據統計及分析,以了解演講者如何說服聽眾。

結論給出了指導人們在日常生活或公開演講中如何進行有效溝通的重要參考。

二、研究對象

研究者選擇安東尼·羅賓最受歡迎的兩篇勵志演講作為數據。選擇方式為YouTube上觀看次數最多的二則影片並轉換為文字形式。演講影片ㄧ:「為什麼我們這樣做」有4318個英文字,演講影片二:「不要懷疑自己」共有2338個英文字。

研究者在每個語音的「單字清單」中識別出最常見的內容單字。記下常用字後,根據 NLP 語言分類方式進行手動分類。

三、結論及對作者的研究結果解析

本研究旨在識別安東尼‧羅賓在兩場演講中反覆出現的語言模式。

研究結論ㄧ:

1.安東尼·羅賓最常使用的語言模式包括:因果關係、一般化量詞、名詞化、標籤問題、聽覺(A)、觸動覺(K)與自我對話(Ad)等三種謂詞和說故事技巧。

[研究解析]:

因果關係(及相等式)是信念的建構句式;一般化量詞例如「人們」是上堆語詞,有助於概念建構與極大概括化;名詞化是催眠語法之一,當動詞當名詞使用時,語言具有模糊行動的效果,可以降低不和諧度;善用A、K及Ad等謂詞時,可引導人的感受及影響。

此外,標籤問題提供了引導方向與框架。說故事的技巧提供了敘事、推理、比喻及隱喻等,這會使得觀眾更加投入、積極聆聽與感同身受。同時,標籤及說故事都可用於建立融洽關係或傳達演講者的精神。

研究結論二:

安東尼羅賓最常使用的單詞包括「can」、「know」、「feel」、「tell」、「people」和「if」。

安東尼·羅賓經常頻繁地使用信念單詞“can”(會/能/可以),這表明演講的動機是改變聽眾的“內在現實地圖”,從自我懷疑轉變為導致自信的“可能性”。

同時,安東尼·羅賓最常見的表象謂詞包括”know”(知道)和”feel”(感覺)。這顯示了兩次演講的根本目的。 「知道」這個自我對話(Ad)謂詞的頻繁使用,表明演講者希望聽眾思考自己或質疑自己的想法,即無論他們在做什麼,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換句話說,演講者希望觀眾在抽象層面上獲得他的想法(Bandler & Grinder,1975)。同樣,「感覺」這個觸動覺(K)謂詞的頻繁使用,表明說話者想要吸引聽眾的情感(悲情),而不是邏輯吸引力。

此外,一般化量詞”People”(人們)更頻繁地用於面向集體並給予想法時出現。它還向觀眾提供了“社會證明”,證明它不僅限於任何特定個人,而且對世界上所有人都同樣重要(Petty &Cacioppo,1986)。這使得訊息在多元化或跨文化背景下更具普遍性與說服力。

另一個常見的模式是”If” (如果)。If 用來強調「原因」以產生「結果」。它更常用來對觀眾產生邏輯吸引力,以便他們停止懷疑自己。透過經常使用“如果”,安東尼·羅賓發展了三段論論證法(syllogistic argument)( 註:即B=C,A=B,所以A=C ),以訴諸人類的“推理”(Jamil & Tala’a,2018)。

有趣的是,這兩場演講中的視覺(V)謂詞、前提假設、讀心式(猜臆式)、嵌入式指令等的使用較少。論文研究者認為這是演講者試圖讓聽眾思考自己的生活。

透過本研究這些結果,研究人員認為有說服力的訊息總是理性和敘事的結合,無論任何二元方法如何(即我們要麼是理性的,要麼是敘述性的),都是一個綜合的視角(Fisher,1987,引自Dainton & Zelley ,2017)。

[ 研究限制 ]

或許可以在激勵性演講的類型上進行進一步的分類研究,以便測試更專注的聽眾,是否能帶來不同的態度或信念的改變。

[ 未來研究方向 ]

本研究選擇的語料庫規模較小,這雖然是一個限制,但本研究為更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基礎。之後的研究者或許可以增加更多的激勵演講內容,或將不同的著名演講者以上述NLP 技術進行橫向比較,也是日後可以深化本研究的好方法。

後語:

亞里斯多德的修辭藝術是基於三種說服策略的先驅理論之一,分別是ethos(可信度)、pathos(情緒)和logos(邏輯)(Braet,1992)。

Bandler & Grinder (1975) 指出,溝通是人類經驗向世界或周遭人的呈現。這個想法取自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

表層結構是到達深層結構的途徑:這就是 NLP 後設模式(Meta Model)的工作原理。 語言是表面結構,而任何想法的表象謂詞例如視覺(V)的看到、聽覺(A)的聽到、觸動覺(K)的感覺到…等的謂詞是深層結構。

本次研究的結論具有創新性,同時可直接提供借鑒參考,例如:在口說的語詞中增加「can」、「know」、「feel」、「tell」、「people」和「if」的使用頻率。而融入講故事技巧也是提高溝通表達或說服成功率的好方法,相信本文能對相關從業者起到一定的幫助。

參考資料

Ad predicates (Ad 謂詞):

神經語言程式學(NLP)中的「聽覺數位化謂詞」(Auditory Digital predicates,又叫自我對話,簡稱Ad predicates)屬於四大分類(V, A, K, Ad) 之一,主要涉及抽象思考與內在對話的語言模式。

根據多項研究資料顯示,Ad predicates包含以下特徵:

核心組成元素:側重認知過程與邏輯分析,常用於描述內在自我對話與概念化思考

典型詞彙包含:

理解、思考、學習、決定、動機、考慮、改變、知道、相信、感知、分析、判斷、確認、評估、程序、步驟、系統、邏輯分析、邏輯。

語言特徵

抽象化表述:使用非感官具體的詞彙如「合理化」、「概念化」

結構化導向:偏好帶有程序性與系統性的詞語,例如「首先…其次…最後」的序列表述

後設認知標記:包含自我參照的語言模式,如「我認為」、「從我的角度分析」

應用場景辨識:

當個體頻繁使用此類謂詞時,通常顯示其偏好以內在邏輯框架處理信息,而非依賴視覺圖像或身體感覺。

例如在激勵演講中,講者可能透過讓我們系統化「分析」問題等的Ad謂詞,引導聽眾進行抽象思考。

近期課程

如果您對NLP及相關領域有興趣,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期待與您共同開啟這段變革與成長的旅程。

美國NLP大學版本『NLP專業執行師』國際文憑課程~春季班

美國NLP大學版本『NLP專業執行師』國際文憑課程~夏季班

美國NLP大學版本『NLP高階執行師』國際文憑課程~秋季班

返回頂端